一、丰富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色彩设计首先是一门科学,同时又是一门实用艺术。既然是科学,就有其规律可循;既然是实用艺术,就应符合审美性和功能性要求。
而我国高校艺术类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通常不屑一顾,如何引起他们的兴趣,让学生们认识到这一阶段学习的重要性,十分关键。
我国高等学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具有初步的绘画基础和色彩常识,但对色彩的认识还不够系统和全面。针对这种情况,对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的色彩设计教育,可以首先进行色彩常识、色彩理论学说、世界各国对色彩研究状况、色彩研究成果等方面的探讨与介绍,让学生们对色彩有一个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刻的认识,为设计教育打好色彩理论研究基础。在教学中,除了介绍色彩研究的最新成果和理论,还应介绍科学家和色彩学家的研究方法与科学精神,启发同学们对色彩研究的兴趣与思考,主动寻找色彩变化的规律,达到对色彩客观认识的教学效果。
例如:关于色彩的由来,提出为什么是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说”,而不是六色(光的三原色及其三间色,恰好是六色。)?“七色说”与中国“五色说”(玄、白、赤、黄、青)的依据是什么?怎样认识和看待它们?光经过三棱镜分解的明明是带状线性排列的光谱,为何会出现闭合的色相环的奇妙现象?色光的三原色与颜料的三原色混色巧合现象(光的三原色朱红、翠绿、蓝紫,其三间色曙红、柠檬黄、湖蓝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红、黄、蓝,它们是颜料的三原色,而颜料的三原色其间色恰好与光的三原色巧合)。
这样,在理论学习的过程中,根据高校学生的身心发育特点,教师启发和鼓励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同学们在课堂上热烈地参与讨论,既引发了他们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又体现了“人文观”的教学氛围。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任何动人的艺术杰作,无不来源于生活,高等色彩艺术教育尤其如此。
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生活中去,观察色彩,获得体验,培养情感,陶冶情操,从而发现和捕捉生命的色彩,设计出新的配色,使设计作品即能满足人的需求,又能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来自生活中的情感和乐趣,产生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冲动。
作为设计工作者应培养对自然和生活敏锐的洞察力,从自然中汲取营养,因为再优秀的色彩设计也比不过自然的配色经得起历史与环境的考验,例如:热带鱼的条纹、花蝴蝶的翅膀、禽鸟的羽毛、鲜花的配色、动物的保护色等,无不显示出大自然的神奇与造化。然而,临摹这些色彩并不是目的,而是在学习的基础上,对他们的色彩成份与比例进行研究,重新排列,尝试新的色彩组合,观察会产生怎样不同的色彩效果。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不仅可以体悟“天人和一”的境界。而且,同学们一起出去采风,在共享自然的快乐时光的同时,还会促进他们互相帮助、互相尊重、团结协作,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也有利对学生人文观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