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考法,我感觉……很多学生还是没有准备好。”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王赞走出一间考场,眉头微皱。他轻轻关上教室门,穿过美院二楼的走廊,又准备去看看中国画专业考场的考试情况。
12月10日至11日,中国美术学院2012年“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考试,在这个寒潮突降的初冬,悄然进行。900多名报考的考生中,有414名考生通过资格审查,参加了此次考试,按照招生计划1:1.5比例,最终将有近90人拿到综合素质测试的合格证。
为了提前让一些美术专业优秀的尖子生“跳”出来,原以为考题会比2月份统考更难一些,但是记者在造型艺术类的考试现场发现,石膏头像,又一次摆上了考场。然而,正是这个素描入门级的老考题“小卫头像”,反而难倒了许多考生。
相反,今年首次出现的面试环节,如自述、抢答、十分钟速写等等,反而激发了许多考生的内在潜能,而那些平日里死记硬背的应试生,则立马“浮出水面”。
【笔试】 不画真人,“降级”画石膏
“你等下采访学生,肯定会听到很多抱怨声。”记者跟随王赞等几位巡考老师巡查完所有考场,王赞半开玩笑地对记者说。
“今天考造型的人,估计大部分都要‘失撇’,他们平时练的全是半身像,石膏都好久没画了。”11点40分,刚刚走出考场的陈磊虽然考的是中国画专业,却先为那些考造型类的同伴们担心起来。
果然,石膏像的重新回归,让这几年画惯了真人头像的考生有些hold不住。记者在考试现场看到,每个素描考场一共安排了20个考生,平均10人一组。中国画专业的素描考试仍旧是考人物头像,而造型艺术类则是考石膏头像。
“画石膏怎么会画得像真人一样!”在素描考场巡查的美院老师有些哭笑不得。
“以前练过石膏,但这2年考试都考真人头像,平时也画真人比较多。”宁波鄞州中学的纪思钰说自己一走进考场,就有些“没反应过来”。来自杭七中的应梦圆也有些沮丧,她告诉记者,自己平时画半身像比较多,“石膏像除了画过阿格里巴,小卫压根没画过。”
两年前,美院的素描考试都是考石膏,后来为了避免出现应试的弊端,这两年改成画人物头像。“真人没有一个是相同的,都是鲜活的人物,必须有深度的神态、衣饰的刻画,有质感的表达,对考生来说,增加了不少难度。后来,省联考也开始考真人。而我们这次回到石膏,是希望考生在画素描时,关注所有的素描类别,比如石膏。”王赞说,素描的类别丰富,可以是石膏,可以是静物,也可以是真人。素描考试可以随机改变考试模式,多渠道、多方式地检测,让学生对素描有多方面的理解。
【面试】 考知识,也考素养
中国画和书法专业的一个面试考场,很安静,似乎能听到紧张的心跳声。8位考生挂着面试序列号,一字排开而坐,几个女孩不停地摆弄衣角,看起来有些紧张。暖气发出的轻微噪音,搅得人有些烦躁,监考女老师悄悄地走到一边,关掉了暖气开关。
5位面试老师坐在考生的对面,正中间的中国画系副主任、副书记韩璐,面带微笑,“不要紧张,大家自由发挥就好。”
中国美院在10多年之后,又一次把面试运用到招生选拔中。虽然这种形式对考生来说既新鲜又陌生,但是,个人知识底蕴的真实呈现,对于生活、艺术、情感的内心表达,让第二天的考试现场,火花不断,温情、感动,也在这个寒冬,氤氲而生。
“你最欣赏的人是谁,并说明原因。”在史论类专业的一个考场,每位考生有2分钟的自我表述。
“我最欣赏的人,是我的父亲。”这位考生从容不迫,貌似有些“离题”的回答,却引起了所有人的注意。几位评审老师不约而同地抬起头,认真地等待一段真诚独白的到来。“他已经分不清今天是星期一还是星期天,却陪着我来美院参加考试。父亲在嘉兴也是一个艺术家,从小教我三字经、《论语》,让我知道美术与史论的关系,我觉得自己一直在和艺术谈恋爱,这也是父亲影响我最大的事。”
而在中国画专业考场的抢答题环节中,考生此起彼伏的激烈“争抢”,更是让考场的温度不断上升。“扬州八怪有哪些人”、“八大山人是谁”、“《清明上河图》是谁画的”、“举一些你知道的古代人物画”、“六法指什么”……每个问题都能得到快速而准确的回应。
“是驴是马,这个时候就应该拉出来溜溜。”韩璐对于面试的增设,非常赞同。他认为面试是个人素养、应变能力、知识面、阅读面,以及语言表述能力的全面考察。特别是文化素养和应变能力,面试比一般机械化的考试能更好地体现出来。
“学生不一定要有多少高超的绘画技能,但他需要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素质和素养。素质,就是他的待人接物,比如考生在考场时,举止行为是否得体;素养,就是他对美术事业有多少了解和认识。在这个环节上,许多应试的人,马上就能‘浮出水面’。”韩璐说。
【初衷】 试图破解应试难题
“面试的题目都挺基础的,每道题基本上都能说出一些东西来,而且也没有准确答案,就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从余杭第二高级中学赶来参加面试的沈维祺告诉记者,她报考的是中国画专业,面试抽到的题目是简述一件雕塑。“虽然我不知道是谁的作品,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比如结构、纹理等说出一些我知道的知识。那些抽到名画的人比较运气,比如《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这类。”
正如韩璐所说,“以后培养人才的方向,就是应变能力的把握。”这次在综合素质的测试中,有创作,有表述,更有应变,却能从各方面反映出学生的知识面和“生活面”。
“无论是真人改成石膏像,还是色彩默写改成写生,都是对基本素质的考察,我们不会拿难题去‘逼’学生,但要让他们了解美院希望培养什么样的学生。”王赞说,今年是第一次实施“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从之前对于资格审查的三轮初评,到两天的考试,还是看到一些应试的痕迹。
“这些痕迹很难一下子抹掉,但‘三位一体’就是为了破解这个难题。第一年的试点,不可能一下子收到成果,但可以为以后的招生提供一些要求、思路,再反馈给中学,让他们了解全方位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并给予关注。”
当然,如果这一次考试没有发挥好的考生也不要灰心,2月份的全国统考,仍然可以继续参加。王赞说,这次的检测,大家可以当做一次实习,面对统考,心态应该更为平实。“这次的名额不多,专业也只是针对造型方向,考生在2月份还可以考设计、图媒、建筑等专业,给自己多一次选择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