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2009年普通高校招生美术专业统考日前在南京艺术学院、南京师范大学、苏州大学、扬州大学、徐州师范大学、盐城工学院6个考点同时进行,全省约有5万名美术类考生报考,人数比上年有所增加。图为考生们在南京艺术学院考点考试后走出考场。 新华社供图
编者的话 眼下全国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考试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艺术招生每年都火爆,但今年火爆得过头了。当明星赚大钱、一夜暴富的欲望刺激得许多考生和家长失去了理智,不管自己是否具备从事艺术的潜质,不管自己的孩子是不是这块材料,铆足了劲儿往里挤。有人说不尝试怎么知道?当然,参加艺招考试没有错,但盲目冲动不可取,那些耗尽财力、物力和精力却换来明星梦碎的教训,难道不值得汲取吗?
■谷振宇 罗立祝
一年一度的全国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考试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百里挑一的录取率远比普通高考严峻,各省艺术统考点和相关院校的艺术考点都呈现人潮涌动的现象,今年艺术招生场面比往年更为火爆。艺术招生考试热潮的形成有多种原因,需要针对各种原因加以理性引导。
艺术招生考试
在热潮中分化
艺术类专业考试热成为我国一个独特的招生现象。与2009年高考报名人数开始下降相比,艺考热度依然有增无减。统计显示,广东省艺术类专业报考36100多人,比去年增加5400多人,增长18%;四川艺术类专业报考44729人,比去年增加4422人,增长10.97%;河南省艺术类专业报考103086人,比去年增加4630人,增长4.7%。北京电影学院今年本科计划招生440人,共有13019人报考,报名总数与去年基本持平,报考人数和招生计划比例约为30∶1,其中最热门的表演系今年有4234人报考,而招生计划为75人,录取比例为50∶1。中国戏剧艺术教育的最高学府中国戏剧学院表演系本科计划招生50人,却有4000余名考生报考。目前全国艺术院校中唯一的一所国家重点高校和“211工程”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今年的艺术专业考试依然火热,计划招生约300人,而报考人数1500人,报考数与招生计划比例约为5∶1,其中声乐歌剧系的报考数和招生计划比例达到了12.8∶1。
与往年相比,今年艺术类专业报考出现了报考热度分化的趋势,这种热度差异不仅表现在不同省市之间,也表现在不同艺术院校之间以及同一艺术院校内的不同艺术专业之间。如辽宁省艺术类专业报考23500多人,比去年减少3100多人,减幅达12%;北京市艺术特长生报考约为2600人,比去年减少约200人,首次出现小幅下降;山东省美术类专业报考54000人,较去年减少36500人,降幅40%以上;河北省艺术专业报考人数较去年相比也出现小幅减少。不同学校、不同的艺术专业报考热度也逐渐出现分化。
艺术招生考试热
有多种复杂原因
艺术类专业考试热潮的形成是由艺术招生的较低分数要求、考生与家长对艺术考试的高回报期望、优质艺术高等教育资源匮乏以及公众对艺术审美的需求增长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热潮的形成既有因公众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对审美产生更高层次的需求等合理因素,也有考生、家长、部分艺术院校追名逐利等功利因素。
首先,艺术院校招生对高考录取分数的较低要求是艺考热的原因。在由基础教育迈向高等教育的过程中,文化基础素质与专业特长发展成为难以兼顾的两难问题。发展专业特长往往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与物质投入,甚至要有一定的专业天赋,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个人的文化学习,结果表现为专业特长突出的学生往往文化基础较弱。这就迫使艺术院校招生不得不降低文化考试录取分数线。除了少数知名艺术院校本科招生的高考录取分数线高于400分之外,一般艺术院校大多在300分左右,专科录取线则更低,这意味着艺术专业考生即使高考成绩比同批次普通高考生低100分,也能进入相应的高校深造。在高考竞争激烈的中国,这一“低门槛”要求引发人们趋之若鹜。
其次,考生、家长与艺术院校对艺术教育的名利追求是形成艺考热的又一原因。一方面,考生与家长对艺术专业教育的高额回报充满期望。在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介的大力渲染下,艺术与娱乐领域愈来愈热的“明星效应”使许多人报考艺术专业并非出于对于高考升学的追求,艺考热甚至异化为一种投机赌博的心理与行为。另一方面,一些艺术院校为谋利而盲目增设艺术专业也导致了艺考热现象的出现。
再其次,优质艺术高等教育资源的匮乏是艺考热的深层原因。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考录取率的提高,高考竞争(尤其是重点大学与热门专业)的激烈程度不减反增。上世纪80年代前全国只有中央音乐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十几所艺术类院校,还有少数师范类院校开设了艺术教育专业,艺术专业招生名额很少。至2009年,作为中国艺术高等教育代表的31所独立设置本科艺术院校,其总招生名额与普通高校600万招生名额相比如九牛一毛,而且这些院校具有自主确定高考录取分数线的优势,因此人们对这些著名艺术院校的追求几乎到了狂热的地步。
理性对待
艺术招生考试热
从艺考热现象产生的原因来看,考生、院校、社会都从不同角度推动艺术考试持续升温。这种艺术考试热潮也引发了诸多问题,如过低的录取率、艺术毕业生严重过剩、艺术培训市场良莠不齐、中学教育受到冲击、人情泛滥引发招生腐败等。这些问题需要采取措施加以引导纠正。
第一,考生与家长应理性分析自身是否真正适合走艺术专业发展之路。艺术人才的成长与培养有其特定的规律与要求,其素质结构及培养过程不同于一般专业人才的培养。若因为高中成绩平平,且无艺术禀赋与发展潜能,仅为升学而迫使自己报考艺术类专业,且不说弱化基础文化素质培养对一个人终身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即使靠突击或其他手段侥幸考上了艺术院校,如果缺乏较高的艺术天赋、较好的身体条件、较强的专业技能和较丰富的文化素养,上学以后会面临更大的困难,最终结果可能是或混一毕业证,或干脆改行,这种例子在艺术院校并不鲜见。
第二,艺术专业招生院校应规范专业设置与考试招生行为。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特殊的师资条件、课程设置与教学过程,高校应切实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与就业市场的形势来决定是否增设艺术专业。
第三,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通过政策调控规范引导艺术招生考试。为了规范艺术招生考试行为,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将数学纳入艺术考试范围,实施分省计划、美术统考,限制合格证书的发放比例,2009年明确要求艺术类本科的文化课考试录取分数线不低于第二批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的60%、艺术类高职(专科)的文化课考试录取分数线则为高职(专科)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的70%等。
网友草根评论
艺考热完全是被那些一夜成名的“造星”活动煽起来的。在很多人看来,报考表演、舞蹈、主持等专业的学生,只要是“俊男美女”就大有希望。一直以来,不少怀揣“明星梦”的艺考生和家长们,也抱着这一心态。而且,艺术类院校比普通院校的录取分数线低,这也是事实。所以我认为,艺术院校招考过程或者说我们国家的招生体制本身就存在着许多问题,要解决艺考热的问题,不是谁说一两句话,哪个专家站出来给一些“警示”就可以降温的,需要从全方位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