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校简介
概况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是中华全国总工会直属的唯一一所公办普通高等学校。
学校的前身是成立于1949年的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2003年被教育部批准为普通本科院校,并更名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校立足工会、面向社会,着力培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劳动关系与工会工作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以普通本科教育为基础,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学历教育、干部教育与劳动关系研究协调发展,不断提升办学层次和教育教学水平。学校以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为主,重点培养劳动关系、劳动法学、经济管理、公共管理、文化传播等类型的人才。
学校现设有工会学院、公共管理系、法学系、经济管理系、劳动关系系、文化传播学院、安全工程系、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等教学系(院),初步形成了劳动关系、法学、社会工作、人力资源、劳动与社会保障、安全工程、工商管理等专业组成的特色专业群,涵盖管理学、法学、经济学、工学、文学、艺术学等六大学科门类。学校现有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6112人,其中普通本科生4608人,专科生1504人。
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具备了较为雄厚的教学和科研力量。学校现有专任教师282人,其中教授32人,副教授72人,共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0人,北京市教学名师4人,北京市优秀教师3人。根据教学的需要,学校还常年聘请其他普通高校的著名学者、专家以及政府机构、大中型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
建校以来,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为社会各界培养了数万名毕业生。学校将秉承勤奋进取、严谨求实的历史传统,践行“刚健创新、和而不同”的校训,努力建设成为一所在劳动关系、劳动法学、经济管理、工会工作等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普通高等院校。
办学地点与办学条件
学校现有坐落在北京海淀区及河北涿州的两个校区,占地总面积630亩,建筑面积30余万平方米,建有教学楼、图书馆、礼堂、学生活动中心、体育场、游泳场、学生公寓、培训大厦、电教中心、语音室以及与专业配套的实验室等各类办学设施。学校校园计算机网络覆盖北京和涿州两校区所有教学、科研和管理机构及学生宿舍。作为中国工会图书资料和信息中心,图书馆现有藏书近70万册,为学校师生及全国工会组织提供教学研究及信息情报服务。
人才培养
学校始终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国家特殊人才需求为引领,坚持立足工会、面向社会,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劳动关系及工会工作需要,着力培养适应劳动关系和工会工作需要的,思想品德优良、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突出,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以学生为本,坚持教学与科研工作的中心地位。德育为先,素质教育、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强化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为此,在教育教学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举措,主要包括:
·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定期修订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推动教学改革的持续发展。通过精品课程、精品教材建设以及教改项目,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学校现有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两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两个,北京市精品课程一门。
·强化学业与教学质量管理 建立了学生学业指导与预警机制;允许符合条件的学生转专业;开设辅修专业;实施多方位、多层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注重实验实践教学 为加强实验实践教学建设,学校建成了法学与社会工作、经济管理、劳动关系、文化传播、安全工程等5个实验区(含35个实验室)以及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场所。学校的文化传播实验教学中心、劳动关系协调与发展实验教学中心,分别于2007、2009年荣获“北京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2012年5月,学校与“北方凌云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学生实习基地荣获“2012年北京高等学校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单位。学校高职学院荣获“2012年中国饭店业最佳名校奖”(即金鼎奖)。2012年7月,学校劳动关系协调与发展综合实验教学中心获教育部“十二五”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
·教学与管理实现信息化 多媒体教学设施设备覆盖所有教室,教学管理实现信息化,教学条件不断迈上新台阶。
·多种举措吸引优秀考生 学校积极建立并不断完善学生奖助贷体系,制定奖励措施吸引优秀考生报考我校。
·推进课外科技活动 近几年来,我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北京市大学生人文知识竞赛、北京市大学生模拟法庭大赛、北京市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宜信杯”北京市大学生创业设计竞赛、高职高专英语写作大赛、全国高等院校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中华经典诵读大赛、全国高校文科类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商科院校技能大赛等竞赛中,1人次获得特等奖、49人次获得一等奖,91人次获得二等奖,91次获得三等奖。
奖助贷基本措施
为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顺利入学和完成大学学业,我校建立了完善的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设立了专门的助学办公室,采取多种奖优助困的措施,通过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贫困生补助、学费减免(简称“奖、贷、勤、补、减”)等方式,帮助解决学生经济上的暂时困难。
·“绿色通道” 铺平入学之路
“绿色通道”是在迎新现场为经济困难新生开通的“先注册、后缴费”的入学通道,办理方式轻松、便捷。因家庭困难、自然灾害等原因暂时无力缴纳学费、住宿费的同学,可以通过绿色通道办理暂缓交款手续,直接注册入学。
“绿色通道”的路径为:a、到所在系(院)交《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b、到学生处“绿色通道”迎新接待点,办理学费缓缴、住宿费及其他杂费登记手续;c、凭学费缓缴审批单及杂费登记单到财务处、教务处、后勤处办理注册、入住手续。
·助学贷款 缓解学费之困
为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费之忧,国家现已开展两项助学贷款业务,一是考生本地申请的生源地信用贷款,一是入学后申请的国家助学贷款。
生源地贷款具有贷款方便、审批快速、还款期长等特点,有贷款需要的同学可以向当地国家开发银行申请,具体申请程序可以网上查询或所在高中咨询。新录取本科、高职学生都可以在高考本地申请生源地信用贷款。新生申请生源地贷款成功后,可持贷款审批合同领取800-1000元不等的困难补贴。
根据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我校与中国银行开展合作,为我校经济困难学生办理国家助学贷款业务,申请助学贷款前期需要准备的材料有:1、本人及父母身份证、户口本复印件;2、本学年度村委会、乡、镇及县级民政部门出示的贫困证明复印件。
·奖助学金 奖优助困之策
除国家助学贷款外,我校还设立了多种形式的奖、助学金,用于资助学习成绩优秀、积极上进的经济困难学生,以减轻他们的经济压力,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我校奖助学金主要有五种:
★国家奖学金:主要奖励学习成绩优异、综合素质、创新能力方面特别突出的优秀学生,奖学金金额为每人每年8000元,获奖比例约占参评人数的5‰。
★励志奖学金:主要奖励资助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奖学金金额为每人每年5000元,获奖比例约占总人数的4%。
★国家助学金:主要用于资助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的生活费用开支,奖学金金额为每人每年2000元,获奖比例约占贫困学生的70%。
★全总奖学金:主要用于奖励学习优秀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奖励范围涵盖大一入学新生。
★学院奖学金:为倡导优良学风,学院设立一二三等奖学金,奖励学习优秀的学生,覆盖面达20%左右;另外开设有德育标兵、学习进步、文体优胜、创新先锋等单项奖。
奖学金申请步骤:在综合素质测评基础上,由学生向所在系(院)提出奖学金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评定结果汇总至学生处核定、审批、发放。
·勤工助学 自我锻炼之选
学校优先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让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参加一些有组织的劳动和社会服务,并给予一定的勤工助学补贴。我校助学办公室下设有学生自治的社团——勤工助学协会,为申请参加勤工助学的同学提供服务。我校勤工助学岗位分为校内岗位和校外岗位两种,校内岗位有助教、助管和助工三种,校外岗位一般为临时兼职。
勤工助学协会将在每学期开学两周内,在勤工助学协会网站上发布勤工助学岗位的通知,同学们可以向所在系(院)领取岗位申请表格,认真填写后交给勤工助学协会,等待安排岗位,做好参加勤工助学活动的准备。
·困难补助 解决生活之需
学校设有专项贫困生资助基金,为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发放“特困生补助”。每学年开学初,学生处助学办公室组织各系(院)调查、了解在校生的家庭经济情况,并根据情况确定“特困生补助”发放对象,补助发放比例为所在系(院)总人数的10%,补助金额为每月100元左右。
·咨询热线 困难帮助之友
为了方便广大同学更好地了解我院的资助政策,我们特别开通了助学政策咨询热线,接受以上有关资助体系方面的电话咨询。
咨询热线电话:010-88562184
学校各专业培养方案框架结构
三大教育类别和 知识体系分类 | 理论教学环节 | 实践教学环节 | |
通识教育 (57学分) | 通识必修课 | 军事理论、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计算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发展、职业生涯规划等 | 计算机、体育课中的实践环节 |
通识选修课 | 设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学院特色课程等模块,安排在第三至第七学期,原则上要求按照模块选课,每个模块不低于2学分。 | 基础课实验平台、基本技能训练、学生艺术社团活动等 | |
专业教育 (80-90学分) | 专业基础课/ 专业课 | 根据不同专业而定,由若干门主干学科基础课程组成 | 学科基础实验平台、专业实验实践教学(含文献检索、专业研究方法类课程与实践)等 |
专业选修课 | 学科方向限选和任选课程模块 | 不同的方向模块课程,科研、专业技能提升的实践课程 | |
综合实践教学 (23学分) | 多个平台 | 军事训练、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实践周、学年论文、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 |
合计 | 160-170 |
二、艺术类专业介绍 文化传播学院简介 文化传播学院前身为建立于1982年的学院基础部文化教研室。1994年,文化教研室转入工会学系成立公关文秘专业,开始招收公关文秘专科学生。1998年,该专业并入职业教育学院继续招生。2000年,专业调整进学院英桥职业教育学院,同时专业与所合一,成立“中国文化与传播研究所” 。2003年增设文化传播专科专业,与文秘专业同时招生。2004年底,学校为适应开展普通本科教育和文化传播研究需要,而设置文化传播系。该系的创建,为学校提升文学艺术素质教育与研究、文化传播研究和培养文艺、新闻人才,奠定了厚实的基础。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置汉语言文学、新闻学两个本科专业并招生。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置公共事业管理(文化艺术管理方向)本科专业,并于同年招生。2009年,文化传播系更名为文化传播学院,并经教育部批准增设戏剧影视文学本科专业,这是我校唯一一个艺术类本科专业。作为文化传播学院实训基地的中国职工音像出版和中国职工电化教育中心拥有全高清设备的350平米演播厅以及诸多先进的电视制作后期设备,为本院学生教学实训提供了良好的条件。2009年4月,文化传播学院汉语言文学、新闻学专业顺利通过学士学位授予权专家评审。该院现有汉语言文学、新闻学、戏剧影视文学、公共事业管理(文化艺术管理方向)四个本科专业。 多年来,文化传播学院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取得了很大成绩。2007年文化传播实验教学中心获“北京市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称号,2008年教学团队获“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称号。截止到2012年,学院教师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5项,北京市教改项目1项,全总重点课题3项。 文化传播学院共有41名专职教师,教辅工作者5人。获得博士学位者29人,获得硕士学位者12人;兼职教师13名。这些教师学养深厚,具备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其专业背景涵盖文学、语言学、新闻学、传播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 自2009年起,学院介入中国职工电教中心、中国职工音像出版社、《中国工人》杂志社的管理,并与中央教育电视台、全总宣教部、国际部、《工人日报》、中国工人出版社,以及许多大型企业集团的文化、宣传和教育部门,建立了广泛的学术交流与教学实践的联系,为建立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本科艺术类招生专业 专业名称:戏剧影视文学 学 制:四年 培养层次:本科 学位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戏剧影视艺术基础知识、理论和技能,具备戏剧、影视剧本创作能力及面向数字传播的影像制作能力,同时具有文化见识、文化自觉、艺术想象力、创造力及相应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师资队伍及学科带头人:该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5人,以中青年教师为主,教师们分别毕业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中央音乐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白俄罗斯音乐学院、首都师范大学等知名学府,专业涵盖文学、戏剧戏曲学、电影学、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艺术学、音乐学及文化产业研究等多个学科。其中,骨干教师均为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获得者,多位教师有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凤凰卫视以及国家级报刊、出版社、影视公司、网络媒体等单位的实际工作经验。以该专业教师为核心成员的“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化传播创新人才培养团队”系“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 。 学科带头人: 王江松:文传学院副院长兼劳动哲学与劳动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中华美学学会、外国哲学史学会、全国价值学会、劳动社会专业委员会会员、理事。先后就读于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获外国哲学博士学位。在《哲学研究》等重要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35篇被《人大复印资料》、《高校文摘》、《新华文摘》转载或索引,21篇被CSSCI收录。出版《悲剧人性与悲剧人生》、《郭象个体主义哲学的现代阐释》、《悲剧哲学的诞生》、《人性与个性》、《寻找自己与成为自己》、《个人自由与社会责任》、《西方社会结构及其历史走向》等9部著作。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1项、全总重点课题2项、学校重点课题1项和一般课题3项。获三届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08-2010年度“科研十佳教师”。 王翠艳:文化传播学院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主任、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艺术学博士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高教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主要讲授艺术概论、影视概论、中外戏剧史、中国现当代文学等课程。研究方向为性别视角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及戏剧影视文化。曾独立出版专著《女子高等教育与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发生》、参与撰写《中国实验戏剧》、《中国艺术传统研究》、《二十世纪中国艺术史:戏剧卷》、《中国现代文学史》、《张迷世界》等图书多部,编著有《沈从文评说八十年》、《名家图说红楼梦人物》等图书六部,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北京社会科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国戏剧》、《戏剧文学》、《电影文学》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另有剧评、书评多篇散见于各类报刊。2005年以来,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一项、北京市社科规划重点项目子课题两项,院级科研项目、重点教改项目和一般教改项目各两项,参与国家艺术科学基金、上海市社科规划课题、北京市社科规划基地项目各一项。曾获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学十佳、2008-2010年度科研考核优秀、优秀科研成果评奖论文二等奖、三等奖各一次,专著三等奖一次。 韩婷婷:文化传播学院戏剧影视文学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博士后。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会员、中国广播电视学研究会会员、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主要讲授戏剧概论、中国电影史、类型片策划、美学等课程。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电影发展、类型电影。出版专著《中国主流商业电影的史学溯源》,参与撰写《求异与趋同——中国影视文化主体性追求与现代性建构》、《浅述我国电影的市场化改革与创作批评》、《创意产业译丛》、《中国古代文艺心理学》等图书,参编教材三部。在《现代传播》、《中州学刊》、《电影文学》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两篇论文获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学会奖。2009年以来,先后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艺术学青年基金项目、院级科研项目各一项,参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一项,国家广电总局重点课题三项,院级一般教改项目两项。 课程设置:本专业属于应用性较强的以艺术、文学、新闻与传播学科为主干的交叉学科,以“宽口径、厚基础、多技能”为基本要求,培养既有扎实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又具备良好戏剧影视产品策划编导能力和相关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具体而言,本专业学生通过四年的系统学习,可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熟练掌握戏剧影视剧本及相关文案的创作能力,此为本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 2、系统掌握戏剧、影视艺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其发展历史以及最新动态,具备敏锐的文化创意眼光和较强的审美鉴赏能力; 3、具备较高的戏剧、影视、新媒体视频产品的编导、策划及前后期制作能力; 4、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及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掌握本专业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5、具备适应当前文化产业背景和数字媒介环境的素质与能力,能够独立获取相关学科知识并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够适应相邻专业的业务工作。 课程体系构架
核心课程:艺术概论、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戏剧概论、影视概论、中外戏剧史、中外电影史、视听语言、影视声音、戏剧剧本写作、影视剧本写作、表演导演艺术基础、图片摄影、电视摄像、非线性编辑、影视配乐、制片管理、电视节目策划与制作、剧情片创作、纪录片创作 |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简介 |
三、专业计划与报名考试事项
近两年艺术类专业分省招生计划统计表
2012年艺术类专业分省计划统计表
备注:来源计划以教育部和各省(市、自治区)教育考试院、招生办公布的数字为准。 |
专业测试


← 输入专业分,测测你想上的学校,需要多少文化分?
← 实时发布最新的艺考资讯,解读艺考最新政策、招生简章、录取规则。
← 解答在艺考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全程提供艺考报考最佳方案。
- QS60马来亚大学硕士直发预录取,低预
- 2024年四川文化艺术学院继续教育学
- 2024年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艺术类专业
- 西安美术学院2024年本科招生简章
- 2024年上海戏剧学院艺术类统考专业
- 云南艺术学院2024年本科招生简章
- 鲁迅美术学院2024年本科招生简章
- 中国美术学院2024年本科招生简章
- 广州美术学院2024年普通本科招生简
- 华东交通大学2024年艺术类专业招生
- 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2024年招生简
- 中国戏曲学院2024年本科招生简章

(二)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邮件:mkaocn#163.com (发邮件时请将#替换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