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公布了2009年本专科专业就业状况,很多文史哲专业的本科生就业率不到八成。专家分析,教育部此时公布去年本专科的就业状况,对本届高三家长也是一个重大消息,很多为孩子未来作打算的家长应该在充分了解各专业情况的基础上,结合考生的兴趣爱好,准确填报高考志愿。
[就业情况发布]
总体情况:文史类就业率普遍低于理工类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统计数据,哲学和历史学的就业率区间在75%-80%之间,经济学各专业在80%-90%之间浮动,法学、教育学、文学、农学、医学各个专业的就业率在70%-90%之间,理学中的大气科学是理学各专业中唯一上90%就业率的专业。统计数据显示,文史类就业率普遍低于理工类,大部分专业211院校的就业率都要高于平均就业率。
本科段:文科专业就业率大多低于90%
在本科段的就业统计表中,哲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等文科类专业的就业率在65%-85%之间,211院校的这几个专业大类的就业率也在这个区间之内,只有德语、法语两个专业,在211高校就业率达到90%以上。文科类专业中就业率相对较高的专业大类有:学前教育、对外汉语、英语、德语、法语、俄语、日语、广告学、传播学、动画、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等。
而相比之下,理工科的专业就业率则相对较高。工学类68个专业在211高校的就业率均在80%以上, 其中工学中采矿工程、石油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工程、冶金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油气储运工程、飞行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等专业就业率达到95%以上。
专科段:四个专业就业率达到A+
根据专科各专业大类的就业情况统计,就业率在90%以上的专业均出现在理工类专业当中,其中电气化铁道技术、铁道机车车辆、铁道工程技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四个专业的就业情况在95%以上。而文科类当中,旅游类专业就业率平均在80%以上;公共事业大类的社会工作、社区管理与服务等工作就业率在70%以上;文化与教育大类当中,应用日语、应用俄语、商务日语三个专业就业率最高,达到85%以上,而部分专业如初等教育、特殊教育、计算机教育的就业率则偏低,只要60%。
专家分析专业选择
考生们还有一周就要考试了,这时是家长为几周后的高考志愿咨询做准备,搜集报考信息的最佳时期。教育部公布的2009年本专科的就业状况是不是一份重要的填报志愿资料呢?该如何运用这份资料呢?记者邀请了相关高招专业,请他们给广大家长提供一些选专业的方法。
别看名气大就报
充分考虑个人兴趣
在填报志愿前,要对性格、兴趣认真剖析,按照兴趣和爱好选择合适的专业,不能盲目地跟风。比如根据经验,某某大学的建筑学专业学科实力强、就业形势好、社会影响力大,有的考生因为其“名气大”就选择此专业。但殊不知,这样选择并不科学,因为建筑设计专业要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否则考生入校后,学习会非常吃力。另外,如果考生对此专业不是真正的爱好和感兴趣,将来在此行业中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建树。因此选择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专业,至关重要。
分析专业未来前景
不挤热门
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只是相对的。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部门、行业垄断逐步被打破,冷门专业会逐渐演变成热门专业,反之亦然。教育部每年公布的就业率统计,家长们只能作为参考资料之一,决定是否选择这个专业,不能仅仅靠就业率高低来判断。有远见的家长,可以从国家宏观角度来考虑孩子的发展前途,考察未来一定阶段哪些行业是朝阳产业,哪些是夕阳产业,结合考生的兴趣爱好,最终决定填报方向。
不看表面
充分了解专业内涵
每年填报志愿时,都有家长和考生误读专业名称,对专业“望文生义”,不了解这个专业究竟是学什么的。专家指出,选择专业时不能光看专业名称,从名称上猜测专业的实质内容,而要仔细了解专业的各项指标,如主干课程是什么,专业实力如何,是否属于特色专业,是否属于国家重点学科,专业发展前景和学生就业去向如何等等。
比如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两个专业,生物技术主要研究的是理论,而生物工程则主要研究如何将理论转化为技术并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前者强调动脑,后者更强调动手;前者属于理学学科门类,学生毕业时获得的是理学学位,而后者属于工学学科门类,毕业生获得的是工学学位。所以如果想要成为工程师,就要谨慎填报生物技术专业。
专业并非越新越好
近年来,各学校根据定位与社会发展需求,纷纷调整并增设一批新专业,对于新增专业,专家分析,由于没有以前的录取分数作为参照,考生和家长往往很难定位。此外,部分专家还认为高校根据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应当讲是件好事情,但对于院校来讲,新增专业肯定不是优势专业,一个专业从开设到发展成熟至少需要几年的时间。刚刚开设时,专业质量、未来前景都还不好说。对于那些本科毕业后想马上就业的考生来说,还是应该慎重,一定要经过充分调研。
新增专业一定就对应高就业率吗?专家分析,并非如此。家长在分析就业前景时,不能只看眼前的就业行情,更要分析预测四年后,甚至更长远的社会人才需求状况,否则会出现众多院校蜂拥而上个别热门专业,而几年后人才市场需求饱和,结果却造成这些扎堆培养出来的学生进校时“紧缺”,出校时“过剩”的现象。